加拿大成「能源超級大國」2013/03/19

菲莎研究所的最新報告稱,加拿大未來幾年内將成爲世界最主要的能源出口國,並因此獲得巨大收益。這份研究報告說,加拿大已處在成爲“能源超級大國”的邊緣。目前,加拿大石油産量居世界第6,排在俄羅斯、沙特阿拉伯、美國、中國和伊朗之後。但若以石油、天然氣、石油産品和電能出口額綜合計算,加拿大2009年時就已成爲世界第五大能源出口國,僅次于俄羅斯、沙特、挪威和伊朗。

報告提出,加拿大的能源産量遠超國内需求,該國未來大部分石油、天然氣和水電等能源産品都將用于出口。加拿大正計劃加大對油砂和頁岩油等資源的開發。因此不久可能擠身世界第4甚至第3大石油生産國。研究報告作者之一的肯尼思·格林說,加拿大能源産業對該國經濟發展貢獻巨大。2011年,石油和天然氣生産對國内生産總值貢獻940億加元(約合920億美元),電能生産貢獻330億加元(323億美元)。整個能源産業創造了超過66萬個就業崗位。

格林說,能源生産商每年以稅金等多種形式向地方政府支付約190億加元(186億美元)。随着石油和鈾礦開采量增加以及更多水電設施的建設,地方政府這筆收入必將逐年增加。僅油砂瀝青行業所繳納的特許開采權利金到2033年預計將達500億加元(489億美元),遠遠高于2011年的45億加元(44億美元)。

資料來源

日企將加入加西部葉岩氣開發

日本石油資源開發公司4日宣布,將參與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 正在加拿大西部開展的頁岩氣開發項目,公司計劃從2018年底開始每年生産1200萬噸液化天然氣(LNG),將從上述開發項目中獲取10%的權益,每年向日本出口120萬噸。獲益額度尚不清楚。

共同社報導,馬來西亞國油正在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倫比亞省北部的蒙特尼天然氣礦區生産頁岩氣,今後還將加倍生産。從蒙特尼礦區燃氣開發到該省沿海地區新設工廠的LNG生産,日本石油資源開發公司將全程參與。

進口到日本的LNG將由石油資源開發公司計劃在福島縣新地町相馬港新建的基地等接收,並進行出售。據悉,LNG價格高居不下,而此舉有望降低採購價格。

加拿大油砂從邊緣變成主流

二○○三年四月,伊拉克戰爭開始前幾週,美國參議院舉行聽證會,評估國際能源安全問題。外交關係小組委員會主席聽到一位證人的話後,大感震驚,這位證人說:「大家不太注意到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就是從一九八○年代中期以來,世界石油蘊藏量首次出現大增的現象。」但是蘊藏量增加的地方不是中東,大家經常說,伊拉克擁有世界第二大的石油蘊藏,但是現在已經不是這樣,最近加拿大已經證實的石油蘊藏量巨幅提高,從五十億桶增加為一千八百億桶,使加拿大的地位直線上升到第二位,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

一開始時,加拿大的這項宣布令人驚異,甚至遭到懷疑,但是隨後大家逐漸接受這個事實。加拿大油砂這種特殊的非傳統油源正好位在美國的門口,深具戰略重要性。

多年來,大家似乎認為,偶爾叫做焦油砂的油砂實用性微乎其微,沒有什麼重要性。但是過去幾年內,油砂變成北美洲成長最快速的新供應來源,產出增加後,會把加拿大推升為世界第五大產油國,這點對美國的意義也很重大,如果「油砂」是一個獨立國,會變成美國進口石油最大的來源。 油砂主要是在加拿大北部的亞伯達省發現,也包括阿薩巴斯卡地區。油砂由深入沙子和粘土中的粘性瀝青構成,瀝青像柏油一樣,是非常重的石油,大部分時間呈現固體狀態,不會像傳統石油一樣流動。因此想要商業化的榨取這種石油非常困難,但是天氣溫暖時,少許瀝青會從地下滲出來,形成像焦油一樣的濃稠液體。古代當地的印第安人會用這種滲出來的液體,填塞獨木舟的縫隙。

二十世紀最初幾十年裡,少數對這種滲油有興趣的科學家、加上抱著發財美夢的實業家,開始跋涉到亞伯達省北部的阿薩巴斯卡河,以及與世隔絕的前哨基地麥墨瑞堡,這個地方由幾十棟木屋構成,氣候許可的話,一年靠著四次送信,和外界聯絡。這些探險家發現麥墨瑞堡四周綿延的沼澤低地中,蘊藏了豐富的油砂,卻顯然找不到榨取這種資源的方法。一九二五年,亞伯達大學一位化學家終於找到解決之道,可以把瀝青和沙土分開,得到液態的石油,但是他只能在實驗室中做到這一點。後來幾十年的研究都找不到任何商業性的方法,完成從油砂中抽取液態石油的艱難任務。

但是有些人拒絕放棄油砂,其中一位是太陽石油公司董事長霍華‧皮尤,一位同事說他「迷上了那裡的資源。」一九六七年,太陽石油展開第一項大規模的油砂開發計畫。皮尤說:「除非擁有充分的石油供應,否則在這個原子時代裡,沒有一個國家說得上是安全,阿薩巴斯卡地區的石油一定會扮演重要的角色。」太陽石油利用這個大加拿大油砂計畫,開採油砂,然後在地面上處理,以便把瀝青變成液體,但是很多年裡,這個計畫的成果寥寥可數,一而再、再而三的碰到工程問題。

除了艱巨的技術性挑戰外,作業狀況也令人望之生畏。冬天氣溫會降到攝氏零下四十度,名叫青苔沼澤地的沼澤地形會凍結,變的極為堅硬,貨車可以在上面行駛;到了春天,沼澤地變成極為泥濘的泥塘,貨車可能極度下沉到救不回來。

經營環境也很惡劣,一九七○年代內,加拿大採取高度國有化、徵收高額稅負的能源政策,這種做法可能反映當時的時代特性,卻不利高風險、需要耗時多年、投資數十億美元的事業,開發因此停頓,石油公司收拾一切,另尋投資寶地。

一直到一九九○年代末期,油砂在重要的租稅改革、政府減少干預、科技重大進步推動下,終於變成大規模的商業化資源。採礦過程現代化,規模擴大,也變的更有彈性,配備世界最大輪胎的巨型卡車取代了固定的輸送帶,配合挖取油砂的巨型鏟斗,把油砂運送到加工廠,把瀝青分離開來,再用煉製過程,把瀝青變成較高品質、類似輕原油的合成原油,以便在傳統的煉油廠中,煉製成汽油、柴油、噴射燃油和所有其他正常油品。

同時,業者也採用突破性的油砂生產方法,不是用採礦的方式生產,而是就地生產,亦即生產鏈中最重要的環節就地在地下完成。這種做法很重要,原因有很多個,其中之一是八○%的油砂埋的太深,無法露天開採。 就地生產法是利用天然氣,產生超熱的蒸汽,注入地下,把瀝青加熱,產生由瀝青和熱水構成的液體,這種液體具有足夠的流動性,可以流進井裡,流到地面。最著名的製程叫做蒸汽輔助重力抽取法,業者稱之為半個世紀以來「最重要的油砂科技發展。」

整體而言,從一九九七年起,超過一千二百億美元的投資,流入已經確定為「巨量資源」的亞伯達油砂。十年內,油砂產量增加一倍以上,從二○○○年的六十萬桶日產量,增加到二○一○年的將近一百五十萬桶。到二○二○年,油砂的產量可能再度倍增到三百萬桶,超過委內瑞拉或科威特目前的石油日產量,把傳統石油產量加上去,到二○二○年,加拿大的石油日產量可能逼近四百萬桶。

但是油砂的開發帶來特有的挑戰,開發油砂是在相當偏遠的地區,進行大規模的工業開發。從開發新油源的觀點來看,這樣做是成本最高的計畫,發生爭奪勞工與機具時,尤其如此。有利因素是沒有探勘風險,資源不會像傳統油井一樣枯竭,所有計畫都有非常久的壽命。

採礦對當地環境造成顯而易見的劇烈衝擊與挑戰,但是範圍有限。到目前為止,開採油砂在和德州大小相當的亞伯達省,只留下大約二百三十平方英里的痕跡。露天礦藏開採完畢後,業者必須把土地恢復原貌,像優格一樣的污泥狀採礦廢水儲存在尾水池中,尾水池像業界所有尾礦石一樣,受到亞伯達省監督管理。最近主管機關要求業者採用新的處理過程,進一步降低尾水池的衝擊,所有尾水池涵蓋的面積大約等於六十六平方英里。

另一個重大環境爭議的確不是地方性問題,卻是最具爭議性的問題,就是和就地製程有關的溫室氣體排放、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問題。用油砂生產石油釋出的溫室氣體,高於一般石油生產,因為生產油砂必須在地下加熱,促使瀝青流動。

生產油砂的排放比生產一般原油高出多少?評估這種衝擊最好的方法是利用「從油井到汽車」的分析,就是計算整個循環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也就是從最初生產到在汽車引擎中燃燒、然後從排氣管排出的排放量。一系列的研究發現,一桶油砂為大氣層增加的二氧化碳,大約比美國所使用的一桶一般原油,多出五到十五%。差距這麼小,原因是到目前為止,大部分二氧化碳是由汽車引擎燃燒後排出的廢氣造成的。

生產油砂的科技繼續進步,業者也把更多的巧思,用在縮小環境足跡、減少生產過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上面。隨著油砂工業的規模成長,意味著在應付研究發展的挑戰上,業者不但必須和其他同業與亞伯達省擴大合作,也必須和加拿大聯邦政府擴大合作。

但是油砂的蘊藏量驚人,又十分可靠,有利於油砂工業的繼續發展。可以開採的油砂數量驚人,高達一千七百五十億桶,卻只占一‧八兆桶「地下」油砂蘊藏的○%左右,要開發另外九○%的油砂,需要進一步的科技發展配合。

(本文轉載自丹尼爾.尤金新書《能源大探索:石油即將枯竭?》,中文譯本由時報出版)